清朝時期,宰相張廷玉家與一位姓葉的侍郎兩家相鄰而居,都要蓋房屋,
但為了地皮發生了爭執。張宰相的母親便寫信到北京,
要兒子出面干預。這位宰相看了來信,便回信給母親:
「千里家書只為牆,再讓三尺又何妨?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
母親看了信之後,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;
葉家見此情景,深感慚愧,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。
這樣,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,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,成了有名的「六尺巷」。
張廷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地,
換來的確是鄰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。
人生中,寬容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。
以上是網路流傳的文章,但我查一了一下,
事實上並非是張廷玉,而是張英。
據史料記載,清康熙年間,文華殿大學士、
禮部尚書張英(1637—1708年)的桐城老家人,
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問題上發生爭執,
兩家各不相讓,將官司打到縣衙。
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的名門望族,縣官不敢輕易了斷。
于是,張家人千里傳書給在京城的張英求援。
收書後,這位當朝宰輔批詩一首寄回老家,便是這首流傳至今的打油詩:
“一紙書來隻爲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。
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”
一見回信,張家人豁然開朗,將圍墻退讓了三尺。
吳家見狀深受感動,也讓出三尺,
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。
從此以後,這條六尺寬的巷子就以“六尺巷”之名聞名鄉里,成爲民間佳話。
- 文章來源:http://www.google1001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