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疫情肆虐至今已經兩年多,人們當初純粹對病毒的恐懼已經漸漸演變成抗疫疲勞。無論是不絕於耳的封控消息、浮動起伏的確診數字,或是疫情對經濟重大破壞所衍生出的失業及社會問題,無不使人感到焦慮、困惑、心情鬱悶,甚至是無助與絕望。近日,本澳不幸地傳來多宗市民輕生的報導,雖然不一定均由疫情而引致,但已敲響了人們對情緒及精神健康的關切。然而,自殺及死亡這個議題向來沉重忌諱,人們往往避而不談以致很多關於自殺的觀念仍然相當落後。例如:人們往往會誤解地將自殺者貼上「軟弱」、「失敗」等標籤,而忽略了他們是經歷了何等痛苦掙扎的心路歷程。不論是大事化小的否定態度或是立於高地的責備謾罵,均是對情緒受困者的二次傷害。唯有俯身傾聽,確確實實了解受困者選擇自殺的原因及理由,才有機會陪伴他們走出情緒困擾,阻止悲劇發生。
研究及實務經驗告訴我們,自殺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社交隔絕、長期受到身體或精神健康問題困擾、以及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資源。現今社會“手機文化”的普遍現象,使人與人之間疏離,以及拒絕或長期缺乏與親友交流;社交上的孤立會帶來強烈的孤獨感,孤獨離群又使得負面情緒不斷加深放大。此外,大約百分之六十有自殺念頭的人已經達到臨床的抑鬱水平,自我孤立卻使他們更不願接觸醫療系統及尋求專業協助。遇到重大事故,我們需找人傾訴,同時須建立緊急聯繫人,在出現強烈自我傷害想法時能夠拉一把,制止因一時情緒而作出無法挽救的衝動行為。與身邊的親人及朋友分享自己的困境,有助於發現問題的癥結,雖不至於迎刃而解,卻可令自己看到更多的選擇,慢慢步出思考上的盲區。
倘發現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有情緒的問題困擾,以下有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,希望大家珍愛生命,擁有喜樂人生:
1. 足夠的休息及睡眠:每日保持7-8小時的睡眠,優質的睡眠可以讓我們活力充沛,養精蓄銳,以最佳狀態迎接每天的挑戰。
2. 多做運動:每星期至少運動三次,每次約三十分鐘,運動使人有病醫病,無病強身。
3. 飲食:多吃蔬果,少吃肉;此外,多喝茶,吃黑朱古力、香蕉及芝麻,因為這些食物含有鬆弛神經的化學物質。
4. 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: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,平衡生活及工作的壓力,例如:下棋、釣魚、閱讀、聽音樂、種花、運動、攝影或看電影等。
5. 找人傾訴心中不悅:當遇到苦惱及困擾時,向你信任的人傾訴,將心中的憂悶及時發泄出來,以免積壓成疾,如有需要亦可找專業心理輔導員傾訴。
6. 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:從心理學的研究及發現,快樂能夠提升個人的能力,令人流露自信,同時快樂可以令人視野擴闊,對工作充滿熱誠,令生存更有意義。
7. 減少抱怨,增強抗逆力:凡事量力而為,不能太強求,對於無法改變的情況,要學會接受、放下。在失敗的時候,切勿把問題過分放大,要知道人生總要面對不同的困難,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,困難當中可能亦隱藏著機會。人生是要從嘗試、失敗和挑戰中,汲取經驗,才會成熟、成長,今天的失敗將會是明天的經驗。
8. 山不變、路變,境不轉、心轉:生活態度越有彈性、靈活以及懂得變通,生活的壓力也會減少許多。世上沒有甚麼是必需的、一定的、應該的,拋開一些非理性及不合理的想法,人也會變得更輕鬆和自在。
9. 學會感恩及欣賞:其實幸福快樂一直未曾離開過你,只是我們欠缺欣賞的眼睛及感恩的心,只要我們多數算自己有些什麼,而不是沒有什麼;只要我們懂得多欣賞自己及別人的優點,而不是老挑剔他人的缺點,人也會變得更豁達,人際關係也會好一些。
澳門保安部隊事務局心理輔導室 與你同行